★ 概況
"千年古縣"評審是國家開展的中華地名文化保護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據史記載:井陘自秦置縣至今,已有 2200 多年歷史,具有深厚的歷史積淀和文化底蘊。在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經民政局積極爭取,井陘被民政部列為全國首批 "千年古縣"第一個申報試點縣。對此,民政局協調有關部門精心組織、積極運作,組織有關人員,從歷史、地理、文物、重大事件、歷史遺跡等各方面收集、整理千年建縣史的依據,撰寫申請報告。 2005 年 10 月,迎接了全國地名標準化技術委員會 3 位專家到縣實地考察論證。專家組對井陘縣古道路、古遺址、古村落、古名稱、古民俗、民風以及深厚的歷史文化給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認為井陘做為 "千年古縣"特征十分明顯,具備"千年古縣"申報條件, 并將井陘縣"千年古縣"申報材料做為樣本向全國各省、市、縣轉發。為此,國家地標委專門致函井陘,對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大力支持和縣民政局精心組織,周密安排,全力協調配合并圓滿完成考察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并將井陘做為首批第一個 "千年古縣"已報國家民政部審批,并以聯合國地名專家組中國分部的名義頒發中國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千年古縣"榮譽牌匾。
★ 地名歷史悠久
何謂之 "井陘",《太平寰宇記》稱:"四方高,中央下,如井之深,如灶之陘,故謂之井陘。""井陘"之名形象地揭示了全縣的整體地形特征!妒稣饔洝泛汀秴问洗呵铩酚涊d,井陘為太行八陘之第五陘,天下九塞之第六塞 ; 境內崇山峻嶺,地勢險要,是華北太行山交通之要脈,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又據《穆天子傳》載:"穆天子獵于 陘山之西阿,升于三道之蹬。"這里的 "陘山"即井陘的別稱,可見早在 3000 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就有 "井陘"之名了。據 《井陘縣志》載,秦始皇二十六年 ( 公元前 221 年 ) 置井陘縣,距今已 2225 年,而且專名 "井陘"相對穩定,歷代傳承,沿用至今,具有很強的生命力。
★ 歷史文化底蘊深厚
井陘縣的文物古跡多而全,從上古時代到隋唐以后,各個時期多有遺存。如古長城、古城垣、古道路、古寺廟、古橋梁、古窯址、古石刻、古墓葬和古宅院一應俱全,上世紀90年代省考古專家在孫莊鄉發現的舊石器,昭示了冀晉交通鏈上古人類開拓的足跡,將井陘乃至石家莊整個地區的歷史由已知的五、六千年上推到五、六萬年以前,測魚、西葛丹及石橋頭、微新莊、威西街等十余處仰韶文化和龍山、先商遺址的發現為井陘古老的發展歷史提供強有力的依據和資料,河北省文物考古知名專家孟繁峰先生早在 1992 年就指出井陘是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奴隸制王朝的商先民曼族的族源地,是商文化起源的祖地之一,是河北省文物大縣?h內許多古遺存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尤其古驛道成為了井陘歷史文化的象征,二千一百年以前,太史公將井陘道載入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記》而名揚天下,據考古專家發現早在五、六萬年前舊石器時代,先人就開始出現于這條道路上,戰國時期趙武靈壬滅中山,橫越太行的井陘大道就已開通,自此,秦皇過井、韓信滅趙、裴度出 陘、許達取故關等,皆可循趙武靈壬開通的此井陘大道。如今,歷經滄桑的井陘古驛道深及尺余的轍跡歷歷在目。據考證,這條古道比羅馬古道還早 100 年,這段古驛道不僅對研究我國古代交通、軍事、郵傳等具有重要的價值,而且在華夏文明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歷史地位和較高的歷史、科學價值。遍布我縣境內北陘村、梅莊、天長鎮河東村一帶約 160 平方公里范圍內的井陘古窯址。它的發掘與研究表明,隋代井陘窯就能燒制出成熟的白瓷,成為目前全國僅知的 3 處早期的白瓷窯口之一,震動了古陶瓷界,被國家古陶瓷鑒定專家耿寶昌老先生譽為河北 "第四大窯",并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研究我國陶瓷史提供了重要佐證。另外遍布境內的古墓葬、古建筑、古民居、古遺址及古城池及一大批革命文物、遺址等,對于井陘來說是一筆不可再生而又無比珍貴的歷史遺產,它映證了井陘乃至東方華夏民族燦爛悠久的歷史文化。背水之戰、阻擊法德聯軍之戰、晉奉之戰和百團大戰等著名戰役都發生在井陘這片古老的大地上。
★ 地理景觀獨特
井陘山清水秀、古跡遍野,既有秀美的自然景觀又有古老的人文景觀,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交輝相映,相得益彰,從而造就了井陘獨特的地理景觀文化。威州古稱蔓蔑城,是迄今發現的井陘最早的古城,是中山國都靈壽西南的首座重鎮,屬王筏衛城 ; 天護古城 ( 今井陘礦區 ) ,乃肇基于戰國趙之 "五陘",是秦漢的井陘治所; 天長古城出現的時間有唐代文獻可證,是唐天長軍、宋天威軍的塞城所在。國家級 4 A 級風景名勝區蒼巖山福慶寺,創自民間,具體建于哪朝何代元確實依據,《井陘縣志》稱建于隋朝,但福慶寺作為中國"三大懸空寺"之一,宛若仙山瓊閣降落人間,著名十六景精美絕倫,令人嘆為觀止。仙臺山、觀音山、南寺掌、金華寺、大青山、于家石頭村、小梁江古村落及掛云山戰斗遺址、洪河槽百團大戰紀念館、小里巖百團大戰紀念碑林等這些自然、歷史、時代造就的特殊自然地理景觀和革命遺址,成為見證井陘發展、變化、壯大的歷史淵源。
★ 鄉土文化鮮明
井陘秦時置縣,歷史悠久,古今民間文化源源流長。井陘又地處燕晉交界處,史稱 "燕晉通衡"之地,成為燕晉兩地交匯的通道,特別是古代晉商的涌人,使燕趙文化和三晉文化廣泛交流,因而兩種地域文化在井徑大地自然融合,兼容并蓄,文人、學者、能工巧匠、民間藝人等層出不窮,逐步形成兩種地域文化特色兼而有之且光輝燦爛、積淀沉厚的井陘鄉土文化,棋琴書畫、戲曲歌舞、花燈、面塑等引人矚目 ;以 " 井陘拉花"為代表的" 竹馬"、"旱船"、"抬杠"、"社火"、"跑驢"等民間藝術,品種繁多,風格別致,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尤其淵于元朝的"井陘拉花"最負盛名,以其深刻的思想感情,豐富的藝術內涵和旺盛的生命力,在井陘文化藝術的百花園中獨領風騷。解放后 " 拉花"曾兩次進京演出,受到老一輩革命家周恩來、朱德的親切接見,在國家及省、市大賽中屢獲金獎"井陘拉花"作為井陘鄉土民間文化的龍頭精品,已走出 井陘乃至河北,譽滿全國,井陘縣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 "拉花藝術之鄉"。
★ 申報氛圍濃厚
國家民政部 《關于推薦和收集古地名有關資料》約有關文件精神,引起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龐彥須書記專門做出批示,要求民政局積極跑辦,使這個古老地名成為井陘縣擴大對外開放的知名品牌和經濟社會深人發展的無形資產,卓有成效地提高全縣的文化生產力真正起到"地名文化搭臺、經濟發展唱戲"的作用,為井陘縣實施 "五大戰略和打造四張名片"錦上添花。一是根據國家民政部關于地名管理的有關規定和要求,結合井陘縣城鎮規劃建設,對縣城各居民小區、主要街道、胡同等全面進行科學有序規劃,在明顯位置設置了標識牌。二是聘請縣離退休老干部及老史志工作者,開展井陘地名歷史文化資料的搜集、整理及論證工作,為國家《中華傳統地名志》提供翔實材料,并以此為平臺,創造 井陘地名知名品牌,提升 "千年古縣"整體形象。三是以國家民政部組織的全國"千年古縣"試點縣宣傳專題片籌拍為契機,緊緊抓住這次專題片拍攝將由國家電視界一流制作人擔任制片、總編,和此片將在中央、省市及國外 30 家電視臺播出的千載難逢的機遇,搞好井陘知名景觀、村落、道路、遺址、民俗、文化等的資源聚合和提供,全力以赴,積極配合完成拍攝,全方位展示井陘悠久的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等。四是在縣城、國道、省道及高速路口的顯要位置設立大型 "千年古縣"固定性標識,大力營造 "千年古縣"的歷史氛圍,并以此作為打造 井陘歷史文化名城最精彩、最輝煌的一頁,全縣上下協力同心,做好、做大、做強 "千年古縣"這篇千古絕唱,使 "井陘"這個名字真正成為推動井陘經濟全面騰飛的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