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火 皇綱
★ 老虎火
焰火源于清,先人學于晉。起火沖云霄,鍋鍋品種多。
充啞以偷師,三載功且成。赤身舉火傘,光背拉老虎。
炮打滿天星,流星燦夜空。老桿最驚訝,高達四丈八。
七節連聲響,五彩更繽紛;鹕渌拿骈T,花開八股城。
連垂十二燈,老爺開門紅。桿頂立仙鶴,透蛋一里明。
"一千日偷師充啞,三百年縱虎飛花"。井陘縣南張井村的民間焰火源自山西,自康熙初年我村先祖在晉三年裝啞學藝以來,已有300年歷史。經三百年的歷史粹練,我村的焰火已自成派系。尤其是我村結合史實、傳說發展而成的"傘火","鍋鍋火","老虎火""炮打滿天星""張飛蹬鼓""老爺開門"因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再加以炫目的焰火特效,深受世人喜愛。以至焰火盛事,代代相傳。每年正月二十六,我村固定燃放焰火,已成傳統。由于歷史悠久,焰火絢麗,我村在井陘縣素有"焰火之鄉"的美稱。"恰逢盛世豬如象,喜慶新春魚化龍。" 1992 年后,由于國家對煙花爆竹的控制,我村的煙火中斷了 15 年之久,現在在世的三位老藝人已年逾古稀,最長的一位已是 80 高齡,我村傳統煙火已到了瀕臨滅絕的地步。為了搶救祖國文化遺產,為了申報河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經過上級有關部門的同意,公元二零零七年農歷正月二十六,我村在喜迎新春之際,又迎來了自己的傳統焰火節。
我們精心制作的這場焰火晚會,它雖然沒有現代禮花的絢麗,卻保持著傳統煙火的本色。它雖然跟不上現代科技發展的步伐,卻可以將你帶入夢幻般的明清時代。請你跟著我們一起目睹三百年前我國傳統煙火的風采吧!
★ 趙莊嶺皇綱
"趙莊嶺皇綱"隨"趙莊嶺廟會"的產生而產生,是在街頭、廣場表演的大型民間節目,它是趙莊嶺廟會中獨領風騷的龍頭節目。始于明嘉靖年間,距今約500余年之久。相傳明正德十年武宗病危,急召南巡堂弟朱厚璁還朝繼位, 正月二十四日夜,朱途徑趙莊嶺村(井陘縣西北部,距縣城20公里處)遇賊兵截殺,朱躲至火神廟神案之下,方免遭死難。后,朱厚璁登基,年號嘉靖。嘉靖帝深感火神救命之恩,降旨封火神為火帝正君,撥皇銀重建火神廟,賜皇家全幅鑾駕執事以壯神威,欽定于每年正月二十五日為祀典之期,自此趙莊嶺火神廟會誕生。每逢廟會帝皆撥皇銀遣大臣送皇綱至趙莊嶺資助,廟會的皇綱表演即是由此演變而成,現稱趙莊嶺皇綱。
"皇綱"也稱"顛杠",是趙莊嶺火帝廟會獨具特色的傳統節目之一,它以再現古代帝王之皇家氣勢而聞名遐邇,倍受人民群眾的喜愛。"杠"為古代的一種運輸工具,其組成的隊伍稱綱隊,一盤杠由杠桿、杠箱、杠架、杠箱環、頂旗、杠鈴等6部分組成,杠桿橫跨杠箱,起抬運作用,是演員演出的接觸部分; 箱和箱架為杠的主體;箱環一為提手,二為制造聲響以壯雄威;箱鈴供杠間呼應;頂旗是將、帥標志,頂上滑猴輕盈敏捷、活潑吉祥,起護本作用。傳說嘉靖帝為"皇綱"能安全到達趙莊嶺,特派朝中一員武將保鏢,這員武將家養一只金毛猴,善同人意,保鏢之期,武將一直把金毛猴帶在身邊。在"皇綱"行走時,金毛猴蹲在"杠箱"上面,歇腳時,金毛猴活蹦亂跳逗人發笑。在一次休息時,由于眾人困乏打盹兒,金毛猴在機智放哨中發現敵情,撓醒它的主人,使"皇綱"幸免遭劫。后人在制造"皇綱"道具時,就把這只猴子加了進去。一盤杠的重量一般在五十公斤左右,參演時,或三十盤、或五十盤,沒有定數,越多越好。角色除抬杠者外,尚有一名身系串鈴,手揚馬鞭,裝扮猶似古裝戲中的七品芝麻官者謂"押綱官",負責檢驗杠箱,和四名猶似衙門站班的"護綱衙役"。
表演是隨著儀仗隊伍的拉開而開始的,或在崎嶇的山路上,或在狹窄的小巷里,抬著一盤盤杠的演員顛動杠箱,使得箱環有節奏地拍擊杠箱,發出"啪啪"的聲響,故又名"顛杠"。
儀仗表演進入高峰時,"全羅執事"以及數百面彩旗圍成圓環,圈內,在震耳欲聾的鐵炮聲中,四十八盤杠形成兩條長龍,爾后你來我往,"穿十字"、"走連環"、"掏剪子股",隊形千變萬化。同時,演員一改單調的"顛"杠,爭相施展"換杠、戧杠、頂杠"等高難度技巧。換杠是表演者換肩面對面"顛",表示路上平安。戧杠分為側戧杠和背戧杠,側戧杠是同杠演員都用對應肩側身將杠端頂在肩窩處,并且盡力將身體傾斜使之和杠桿形成較大的鈍角,鈍角越大,演出難度越大。背戧杠也是這樣,所不同的是背戧杠是同杠演員背對背,將杠端頂在頸骨上面,難度比側戧杠更大。傳說,側戧杠是前方或某一方有敵情,抬杠者邊行進邊提防,保證"杠箱"萬無一失。而背戧杠則是"皇綱"四面受敵,抬杠人員停止前行,一面迎敵,一面保護"杠箱"。戧杠難度越大,意味著戰斗越激烈。頂杠又稱對杠,一盤盤杠分別在相對地點上停頓一下,回顧后杠,打聲口哨替換而去。意思是"皇綱"隊行至轉彎處,互相顧看一下,再往前行。押綱官在衙役的護擁下,揚鞭舞蹈,杠間穿梭,查驗杠箱。整個場景蔚為壯觀,使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再伴以顛動時箱環拍擊箱子發出的有節奏的聲響和奏樂,形成一種粗獷而豪放的藝術效果。
趙莊嶺皇綱在幾百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先后因各種原因停演。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天降暴雨,洪水沖毀了全部服裝道具,使"皇綱"一度陷入困境。光緒23年(公元1897年),經32個會員村公選的以桃林坪村為首,趙東嶺村、趙西嶺村、小寨村為理事村,統領趙莊嶺廟會,對"皇綱"進行了重新籌備,制作道具,組建隊伍。新中國成立后,政府取締封建迷信,趙莊嶺廟會停辦,"皇綱"停演。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改革開放的富民政策給廣大農村帶來福音,農村經濟快速發展,農民生活步入小康,為豐富農民的文化娛樂生活,進一步繁榮民間藝術,1984年經桃林坪村、趙東嶺村、趙西嶺村、小寨村四理事村議定,恢復趙莊嶺廟會,"皇綱"得以再現,并改原趙莊嶺火神廟會為趙莊嶺慶豐收集會,簡稱趙莊嶺廟會。
近幾年來,當地政府和文化部門對"皇綱"這一民間文化進行了挖掘、整理、保護,聘請專家、教授,對"皇綱"的道具、服裝及演員的演技進行指導。同時成立了"皇綱"研究會,對"皇綱"這一民間文化進行研究,促其發展。目前,"皇綱"表演隊已發展到48盤杠。"皇綱"表演成為當地群眾百看不厭的民間節目,極大地豐富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為縣域經濟發展帶來了良好的效益,F在,她正以獨特的魅力走出泥土,走出大山,撩開被歷史所塵封的面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