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走進井陘  > 井陘文旅  > 文物古跡
發布時間:2022-12-08    來源:     責任編輯:井陘縣人民政府
【字體: 】    打印
★ 蒼巖山福慶寺
  福慶寺位于井陘縣南 40 公里的國家級風景區——蒼巖山風景名勝區內,東鄰鑾駕山,西連朱會嶺,南接天臺山,北與鑾臺坡隔寺溝河相望。占地面積 246 萬平方米,海拔 983 米。地理座標東經 113° 48′,北緯 38° 13′。據寺中現存最早的宋乾興元年 (1022 年 ) 《井陘縣大化鄉新修蒼巖山福慶寺碑銘井序》碑文所記,福慶寺原創建于何人何代,在北宋咸平年間 (998-1003 年 ) 就已失去了考核的依據,那時僅在當地人中傳說此寺"舊名興善寺","昔有公主于此出家"。碑文中還記載了,宋咸平五年 (1002 年 ) ,五臺山華嚴宗僧人詮悅,由華嚴寺來此重修廟宇的情景。尤為重要的是詳細記敘了詮悅與另一憎人智簧,到譙郡上疏真宗,要求批準重修蒼巖山寺,以及大中祥符七年 (1014 年 ) 宋真宗敕賜"福慶寺"寺名的經過,從此,蒼巖山佛寺,正式定名為福慶寺。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非常重視蒼巖山的管理。 1956 年省人民政府將蒼巖山定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并撥款重修廠寺內的主要建筑,使之基本恢復下原貌。"文化大革命"中,蒼巖山一度遭到嚴重破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會議后,隨著旅游事業的發展,經過省、地、縣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于 1979 年 5 月正式開放。 1980 年省文管處、石地外辦局和縣財政撥款 63000 元,進行了重點建設,新建外賓餐廳和山門各一處,翻修了橋樓殿,天王殿等七座廟宇,恢復了橋樓殿、公主祠內的彩塑,并在山下建停車場兩個。此外又新建從萬仙堂到"孤石古柏",隨山勢蜿蜒長約一華里的東天門盤山小道。 1982 年,河北省政府再次公布蒼巖山福慶寺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近幾年來,到這里游覽的人越來越多。 1988 年蒼巖山風景區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  
       在 1986 年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井陘縣志 》 中,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研究員孟繁峰先生對福慶寺內壁畫與彩塑做了如下精湛的評述與準確生動的詮解:福慶寺現僅天王殿、橋樓殿、公主祠三處尚存壁畫。均為清代、民國間的作品。天王殿內,門左右兩壁上墨繪兩金剛像,畫工草率,水平不高。橋橫殿南、北壁面繪有以釋迦及其弟子說法布道及唐僧師徒取經為題材的壁畫,因剝落較為嚴重,相當一部分已模糊不清。從保存較好的部分大體上可以看出,畫面設色簡單,線條軟弱,人物神態的表現也不甚生動。保存完整,畫工細致的,當是公主祠中的大幅壁畫。畫在南北兩壁上,畫幅均為 4.65x2.05 米。兩幅壁畫的內容,都是南陽公主的神話故事。大體可分為:禮儀、落難、削發、修道、顯靈、敕封、佑民、行雨八部分。從內容的連貫和畫風的相同來看,兩壁之畫當同出于晚清一個民間藝人之手。在技藝方面,線條的勾勒施彩,人物神態的掌握都較自然,準確,特別是南壁'奏討敕封','敬送敕旨'及'灌溉湖淮'等組中所描繪的官民人等,可算是晚清寫實之作。寺中的塑像均是井陘礦區民間藝人胡樓樓 1980 年的作品,橋樓殿中的釋迦佛、盧佛,藥師佛和懸塑觀音,雖手法細膩.但造形、神態看不出各自的區別。比較成功的足殿中所塑的十八羅漢。人物性格的刻畫,風格的寫實,都有可取之處。其中有四尊"羅漢",肌體的逼真,喜、笑、疼、癢等各種表情的把握都恰到好處,使人物形神兼備,活靈活現。公主祠中三尊公主的塑像,雖人物的造型和細部的描繪,都見功力,但神態的莊重、高貴有余,普濟眾生的慈祥不足,亦使人有三尊一面的感覺,個性不太突出。公主祠中十尊彩塑伎樂侍女,則是最為成功的作品。她們分別手持云鐃、阮、木魚、簧管、云鼓、鈸、笙、笛、琵琶、玲,做吹、彈、擊、奏狀,分置于南北山墻前。十人各著不同款式的宮裝,衣飾貼切、利落、線條流暢,明快。頭上各挽宮式發髻,佩飾艷美而不俗。面部神情和所持姿態的塑造根據不同職司各有不同特點:有的凝神斂唇,專注于吹奏;有的笑意融融,歡快地擊打;有的眉梢眼角流露出含蓄的喜悅,信手撥彈;有的微向前傾,笑盼同伴,神采流動。她們相向而立,歡快、明朗、節奏和偕,似乎忘卻了佛界的森嚴和自身的等級,盡情地奏出滿堂動人的仙樂。他們的形象親切愉快而不是冷漠、僵持、高不可攀,這組伎樂彩塑和十八羅漢中成功之作,表現出作者的精湛技藝和在寫實方面已達到的相當水平。
★ 天長古城
  天長古城位于今井陘縣城西南 5 公里處,據志書所載是宋代至建國初井陘縣治城所在,F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天長古城歷史悠久,至遲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這里就已有人類活動。近年相繼在城西北 10 公里處大臺山仙人洞發現仰韶文化及龍山文化遺址;在城東北 3 公里處石橋頭臺地發現龍山及先商文化遺址;在其西北部城北嶺、許水滋北部丘陵發現了商代遺址;在其東南于家附近發現了帶孔石鐮及戰國遺址……這些都說明天長城一帶的綿河流域是井陘古代文明發展的搖籃之一。但依目前考古發現的遺跡、遺物考證,天長城一帶成為較大村落的時間似在一千四百多年前的北朝末至隋朝初年。因除在天長城東南三里處的河東村南丘陵上發現較多漢代 ( 多為東漢 ) 墓葬、可能河東村始建于漢代。約在北朝末、隋初,有居民在嶺之東南一帶向陽坡地上建村居,井漸具規模。依綿延十余里之天長土峙,故名為"天長村"。到唐代隨著全國社會發展與經濟繁榮,由于天長地處河北經山西入首都長安之要路處,天長村也開始發展興旺。唐中后期又稱"天長鎮",在鎮內沒置軍使衙院并駐有軍隊以及管理驛務官雖,成為河北西部一軍事重鎮。依近年所發現唐大和元年 ( 公元 827 年 ) 墓志中有"天長城隅"一詞,據此可認為天長鎮在唐中晚期已建有城池。唐末藩鎮割據,以此地為軍事要隘,遂改稱"天長軍"。五代后晉時,改天長軍為天威軍。時井陘境內北有縣治天護城,屬鎮州管轄;南有天威軍,屬成德軍節度管轄。至宋代天長城仍沿稱"天威軍",但逐漸失去軍事重鎮作用,而成為一種或高于縣、或與縣平級的軍政機構。長官稱軍使。依近年新華書局新版 ( 宋史·地理志 ) 中有"井陘、次嵌。熙寧六年省入獲鹿、平山。八年復置,徙治天威軍。即縣置軍使,隸府。有天威軍、小作口、王家峪三寨。"其中"徙治天威軍"語后有注:"'天威'原作'天武軍',據下文和'宋會要方域'五之三一、'九域志'卷二改。"同一文中有"河北路……西路:府四……州九……軍六:天威、北平、安肅、永寧、廣信、順安"。又依城北石橋頭宋元豐中建天威軍石橋碑文中有"通直郎充天威軍使兼知井陘縣事及管內勸農事務葛頤",以及清雍正《井陘縣志》,可知宋神宗熙寧八年 ( 公元 l075 年 ) ,井陘縣治城遷至天威軍,知縣與軍使由一人充任。遂在唐天長城的基礎上,重新建城。宋時井陘治城城垣為土筑。因北墻外為土嶺無民居及道路,遂不設北城門,只設東、南、西三門。時除修 筑城垣、城門外,還在城內建置縣署、學宮等。嗣后歷金、元兩代二百四十余年,縣城內行政設施等日臻完善。特別明、清兩代,相繼對天長古城進行了多次修繕與增建。使得天長古城歷九百余年風雨滄桑,一直為井陘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 龍窩寺石窟
  龍窩寺石窟位于井陘縣城微水西南 25 公里、天長古城西 10 公里的小龍窩村西 0.5 公里處石崖上。石窟前臨燕晉古驛道,今 307 國道由石窟西南繞過。石窟東北為石太高速公路。龍窩寺石窟為石家莊市境內現存十余處石窟之一,由于其獨特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佛像雕刻以及石壁上諸多古人題刻,故在 1993 年被定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龍窩寺舊有寺院。寺院建造年代已不可考。清雍正《井陘縣志 》中有"龍窩,在縣西南二十里。石壁峭立,古柏崖生;梵宇樓臺,頗為可觀。傳神龍斷路,貨郎仗劍斬之。至隆慶間,大雨沖出枯骨一窖,約數百斤許。"龍窩寺及其西大龍窩村、其東小龍窩村皆由此而得名。原龍窩寺規模較大,寺前西南、東北兩端各建有樓閣一,閣下即為燕晉往來大道。而寺建于兩閣間古道西臨石崖處。舊有大殿、配殿及僧舍等建筑。昔為邑中名勝之一。寺院于解放后擴建石太公路及文革中拆毀無存,今惟余崖壁上的摩崖石刻。摩崖石刻分布于寺之西與東北山崖上,分為石雕佛像與石刻題記兩部分。佛像部分位于石崖石壁中部、高出今路面數米。佛像均雕于崖上長方形弧頂石龕中,大小共 47 尊。石龕共有十四個,大小不一。大者高米余,小者高約0.30 米。佛像均以高浮雕形式雕刻而成。中部有較大型石龕五個,上下錯落排列,其中四個石龕內雕刻佛像各一、一個石龕內雕刻菩薩像。四尊佛像均為結跏趺坐式,坐于蓮花座上。佛像面部端莊慈祥,衣著樸實無華。其身披貼身薄袈裟,袒胸露肩。其雕刻風格中有唐末宋初之特點。惟佛像身體比例欠準確,造型也不甚精美。而左上部較大石龕中的菩薩造像為此摩崖石窟中之佼佼者,其頭戴寶冠,身披飾有纓絡之袈裟,呈左腿盤曲、左手扶地,右腿蹺起、右臂伸直搭于右膝上的自在菩薩形象。按王子云先生在《中國古代雕塑百圖》一書中稱: "從唐代開始,菩薩像已離開佛而單獨出現,并安坐一如佛的身份的現象。說明信徒們可以只供奉與人世生活較為接近的菩薩,也能同樣地積功修德,祈求福祉。這類坐式菩薩像到宋代更為多見,一般坐式是半趺半倚。宋代菩薩像則出現了一種一 DE 蹺起的形式。那種隨意安坐、舒坦自在的樣式,顯然是更接近世俗化的一種表現。"故這種呈一腿蹺起,手措于膝的菩薩造像多為宋代所建造。如陜西延安清涼山宋元豐年間石雕菩薩像以及井陘七獅村千佛洞石雕菩薩像均為此類雕刻。依此,龍窩寺石窟的開鑿年代暫定為宋代早中期 ( 也有學者認為開鑿于唐晚期 ) 。按宋真宗即位后即在全國范圍內廣修寺廟,井陘的顯圣寺與其北玉峰山摩崖即為宋真宗大中祥符間拉修與開鑿。從今天龍窩寺殘存遺跡看,石佛所在石崖應與玉峰山摩崖一樣,其前建有硬山頂式建筑即現存摩崖石佛部分舊為龍窩寺大殿之里山墻,F仍可看出石壁上鑿出的尖形屋頂痕跡以及固定木檁的圓形石洞。依遺跡看,應是開鑿石窟造像在先,建造大殿在后。即建殿時在造像上部鑿出圓洞及屋頂形狀,而后在其上措建木結構屋頂,將崖上之石佛罩于大殿之內。此舉一可利用石造像作為殿中部分佛像,二可起到保護佛像的作用。另在摩崖的西北下方,有一較大型石龕,石龕內有小型淺浮雕坐佛像 32 尊,雕刻水平一般。應為宋以后 ( 金代 ) 所雕。龍窩寺石窟摩崖造侶,在規模及雕刻藝術水平上不及其他著名石窟,但其有著濃厚的地方風格,故也屬石家莊市內一有特色的小型石窟造像。除石窟造像外,較多的古代名人題刻也是龍窩寺的重要文化遺物。由于龍窩寺地處古驛道畔,故歷來古人過此多有題詠并有刻于壁上者。今石窟東北石壁上尚存有明、清時名人題刻數幀,內有:明代嘉靖間曾任吏部尚書的欒城人石 )6 所題:"游龍窩寺"七絕一首:"石磴嵯峨偶一登,塵埃身到白云層。萬山舒盡平生眼,欲把閑心付老僧";明崇禎間曾任遼東總督兼巡撫的河南范志完題有:"柏詹石壁"四大字,每字 45 厘米見方,其下有小字云:"井陘之龍窩鋪,三山壁立,高可萬仞;中有古梧十余株,出自山隙,宛若花蓋。不知何代琢成石佛數尊。完過而奇之,遂題其上曰: '柏蘑石壁',并贅一偈,以志不朽云: '石上無佛,琢出斯形;石上有佛,未琢斯冥。風謾謖兮柏青,水諶諶兮石冷。是石是佛,一燈營營。"'又有崇禎間李棲鵬詩云:"千山積翠合,半壁出香臺。巧借人工就,奇疑鬼斧開。相厝何壯也,石室更幽哉。徙倚此中味,塵心頓作灰。"清人題刻有:康熙間范可銓題七律一首:"龍窩偏占碧山何,王事馳驅喜再過。谷口云封行處斷,山前花落坐來多。靈寓共聽生公法,香草高棲燕子窩。暫供煙霞消暑處,夜眠長喝緊芝歌。"其后小宇云:"庚午之秋,予奉使抵郡。道經龍窩,少為憩息。見夫名山古剎,木喬蒼煙:極天威之靈秀焉。低徊久之,復有住持寶山禪師者,從而指溯之。因賦此以志曠觀,兼啟名賢之珠玉云";道光間山西壽陽人、后曾任禮部尚書的祁雋藻過龍窩寺題詩云:"龍窩寺底老龍眠,龍洞深藏別有天。但愿興云作甘雨,莫教余怒決平川";咸奉間勝保題書有"畿陲靈境"四大字,每字也 45 厘米見方。其下有小字數行,前為絕句三首:"昔年仗鉞此經過,今日重來訪曲阿。多少青山應識我,峰峰相對聳煙螺。""幾家茅舍緣蔭濃,打麥聲聲水碓舂。立馬高崗西望處,夕陽不斷萬山重。""白云層層出深山,依舊青山云不還。底事無端作霖雨,出山哪若在山間。"其后小字云:"咸豐乙卯,重過井陘。小憩龍窩寺。因書'畿陲靈境'四字,井道中口占三絕于壁,以志鴻泥。時汪君鳴和宰是邑,為余同僚舊友。遂為摩勒上石,不值一哂云爾?她S又識。"由于龍窩寺石窟保存有古代石刻佛教造像及諸多古代名人題刻,這些為研究井陘及河北古代雕刻藝術、佛教藝術、古驛道歷史等提供了珍貴資料,故被列為石家莊地域內六個省保古代石窟寺之一。
 
国产又黄又爽又猛免费视频播放|激情小视频国产在线|亚洲色图中文字幕日本按摩|先锋男人影音亚洲